查看原文
其他

儿童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,你知道吗?!

徐桂凤 徐桂凤 2023-10-13

嗨!感谢关注“共同成长徐桂凤育儿分享“,我是徐桂凤,一位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的二宝妈妈,希望在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专业育儿知识和心得体会。




抱歉大家,标题党了,但是真的想让更多的人看到。


第一件事:微信公众号后台有位妈妈朋友给我分享了一篇知乎日报上的文章,标题是“深夜惊奇.童年阴影”

 

根据那篇文章来看,本来只是一位家长的求助:“一岁半的女儿每天被堂哥两岁半的儿子打几巴掌,如何保护女儿以及跟堂哥沟通?”

 

然后在众多回复者中有位匿名读者回复了非常长的一段文字,大概的内容是:小时候被寄养在一个远方亲戚家,每天都被那个亲戚家一个大她一两岁的男孩打。偶尔向 那个亲戚告状,结果不被重视,反而换来那个男孩变本加厉的欺负,这种欺负从单纯的打,逐渐演变成冬天往身上泼水、被一群男孩子扒光衣服被迫当众小便,以供 他们研究“为什么女生和男生不一样,为什么女生不站着尿尿”、被一群男孩子抓来的虫子咬……

 

这个过程中,女孩曾向父母求助,但是父母认为这是小孩子的打闹,不想伤了亲戚的面子,而且“没有什么伤害,过两天就忘了,不是事”。在无力反击,求助无效的情况下,女孩只能“忍”。女孩说她的童年是个“血淋淋的噩梦”

 

然后上学以后,她不愿意和人交往,天天低着头,事事戒备,却仍然是同学们欺负的对象,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,就因为她的孤僻恐惧和容忍,成了众矢之的,挨 打挨骂跟吃饭一样频繁。然后,老师说“苍蝇不叮无缝蛋”,……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孩自己偷偷攒钱看心理医生、治疗抑郁症,现在仍处康复治疗中。

 

第二件事情,听说就是在上周,某个初中女生因为不堪同班同学的欺负和嘲笑跳楼自杀。


看过我之前写的被“欺负”文章的家长朋友应该记得,我曾经提到到一种情况,家长是绝对不应该旁观而不做任何介入的,那就是bullying


本来没有打算将bullying独立成篇的,因为在前面的被“欺负”系列里都有所提及。但是上面这两件事情让我觉得还是应该要具体讨论一下这个话题。

 




Bullying, 也称“欺凌弱小者”或者“校园欺凌”(其实并不局限于学校,所以我更倾向于前一个翻译),主要是指学龄期儿童中出现的,对他人的进行身体攻击、言语威胁和攻击、造谣、伙伴关系孤立等行为,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实施,现在也包括通过电子通讯设备的方式进行。

 

要定义为bullying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:

 

(1)  恶意攻击。有人可能会说孩子之间怎么会有恶意呢?人性本善啊!他们只是闹着玩而已。这里的“恶意”是指明知对方会痛苦会伤心,仍然会故意这么做。至于孩子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,我喜欢我一位朋友的说法:“孩子不分善恶,正因为他们不会区分,没有底线,所以危险”。

 

(2)  力量的不均衡。也就是说,如果两个差不多大年龄的孩子打架,我们不能称之为bullying,但是一个大孩子打一个小孩子(也包括身体体积的大小不同),或者一个团体欺负一个人,这种力量的悬殊,是构成bullying的必要条件。

 

(3)  重复性,持续一段时间。只是偶然一次的冲突,也不能定义为bullying。比如,你家娃过年去亲戚家,在某一天被亲戚家的哥哥打了,这就不能成为bullying。


bullying的危害

 

各项研究发现,bullying和儿童自杀有非常高的关联。美国国家疾病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,每年有4400名儿童青少年死于自杀,超过14%的中学生有过自杀念头,而被bullying的儿童比没有被bullying儿童的自杀率高出2-9倍。10-14岁女孩是因为被bullying而自杀的高危群体。

 

根根美国电视广播电台的报道,30%的儿童要么是bullying的实施者要么是受害者,而每天有超过16万儿童因为害怕被bullying而拒绝上学。



我不知道咱中国有多少孩子在遭受bullying,而父母毫不知情?或者说父母知道,但认为是“孩子之间的小事情”,或者因为“拉不下面子”而采取不干预的态度?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家长的重视。

 

很多时候,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伤害,什么是底线,所以如果没有及时的制止和教育,他们对伙伴的欺负就会愈演愈烈,而往往容易被bullying的都是性格内向,不善言辞的孩子,他们往往被欺负了也不敢找老师或者父母告状,这是默认和容忍往往会让bullying的实施者变本加厉。

 

所以,如果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,他在哪里被谁“欺负”了(打、嘲笑、孤立等),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,及时回应,认真了解情况。要知道,能告诉我们这些,孩子可能就已经是鼓足了勇气的。如果我们不予回应,不当回事,孩子很可能就不再尝试第二次了,即使日后受了更大的伤害,他们都不相信我们可以保护他。

 

让我非常愤怒的是,上面例子中的那个女孩的“老师”,不但不提供任何帮助,还说“苍蝇不叮无缝蛋”,这对于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,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来说,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是向孩子表达一个信息:“你被欺负是你的错!“而一旦这种思考方式形成,她就不会再去反抗,去寻求任何帮助,只会在羞愧中自我挣扎。

 

当然我相信这样的老师还是极少数的,但是还是希望这篇文章能有幸被老师们读到,让更多的老师在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更加重视学生中bullying的存在和发生,在bullying发生的源头,即使阻止,并给予被bullying的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爱护,减少bullying的牺牲者,减少悲剧的发生。

 

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bullying?

 

关于这个问题,近20年内有很多的研究,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各种特征的孩子都有可能被bullying,但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有更高的可能被bullying:


和其他小朋友看起来不太一样的孩子:比如更矮小、超重、发育行为问题的孩子、早熟的女孩子等


身体语言运用不良的孩子:比如不敢和他人进行眼神接触、社交退缩的孩子


兴趣爱好和他人不同的孩子:比如爱好“女孩游戏”的男孩子


被动反应型、经常犹豫不决的孩子



预防很重要,学校里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:

 

提高意识:美国的学校都有对bullying专门的入学教育,教育的对象包括父母、孩子以及老师,主要是帮助了解什么是bullying,以及bullying的危害。

 

规则的建立:建立了一套bullying报告监测和报告系统,并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:任何时候你有任何求助,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响应。

 

学校氛围的营造:学校里的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宣传的标语,以期建立一个对于bullying“不接受不容忍“的大环境;此外,倡导对各种差异进行包容的学校文化。



如何早期发现bullying呢?以下是一些警报表现:


害怕或拒绝上学,不愿意说出原因。


抑郁表现,比如总是觉得悲伤,社交退缩,对以前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提不起兴趣,睡眠问题。


言语中谈及对死亡,甚至流露出对死亡的向往。


参与危险性或者有害的活动,包括自伤行为、物质滥用(酗酒、抽烟、吸毒等)等。


把自己喜爱的物品送给他人,并向亲朋说告别形式的话。


表示他们对生活中充满恐惧和无力感。


说“如果我不存在会更好”之类的话。



如果发现孩子被bullying, 应该如何制止?

 

首先,父母要向孩子传递的信息:

 Bullying是非常错误的,被bullying不是你的错。


忍耐不能解决任何问题,反而会让bullying愈演愈烈。


在安全的情况下(比如言语攻击的时候),看着那些孩子的眼睛,坚定地告诉那些欺负你的孩子: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,应该停下来。如果他们不停止,你可以走开,不必停留在那里,更不要试图骂回去。


有任何形式的bullying,你自己觉得很害怕面对和处理的时候,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和老师,他们会帮助你。


如果你曾经的朋友也参与到欺负你的人中间,这确实会让你伤心,但是,告诉自己:这样的人不是你的朋友,你可以有更好的朋友。


不要因为被欺负而恐惧学校或者交朋友,你和那些欺负你的孩子有相同的享受教育和娱乐的权利。


 

另外,父母要做的:

 

倾听,并对孩子的话语表示相信和支持,记下孩子所叙述的每次bullying发生的时间、地点以及人物。


不要因为“面子问题”或者害怕得罪老师,而选择任其自然和不作为。


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,不要以指责性的语气,而是以请求老师帮忙的姿态。

在学校和老师不作为的情况下,可以和对方家长约谈,请其帮忙。


和孩子保持密切跟进,看情况是否好转。


如果情况没有好转,保持使用法律途径解决的权利。



(图片来自google图库,有任何版权问题,请和我联系删除,谢谢!)



推荐阅读:打人和被“欺负”系列 (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即可阅读)


家有“打人”宝宝怎么办(1)  ——婴儿“打人”


家有“打人”宝宝系列(2)  ——幼儿非攻击性的“打人”


养育方式和宝宝打人的关系——家有“打人”宝宝系列(3)


小伙伴之间的模仿?资源争夺?——宝宝打人系列(4)


孩子被“欺负”,家长应该介入还是旁观——被“欺负”系列(1)


孩子被“欺负”,家长可以这么做!——被“欺负”系列(2)


孩子被“欺负”,对方家长无动于衷?美国图书馆实例分享——被“欺负”系列(3)



桂凤的碎碎念:


至此,打人和被“欺负”系列终于可以划上一个圈圈了。每天在妈咪知道和公众号后台都有妈妈提问这方面的问题,其实建议可以先看看上面的这一系列文章,如果看完后还存在疑问,我们再继续跟进。


应很多家长的要求,我新注册了一个微信号,欢迎添加,我打算等添加的爸爸妈妈多了以后,根据不同的宝宝年龄段,或者不同的儿童发育心理行为问题,建立微信交流群,让大家的育儿道路上有其他爸爸妈妈的陪伴和支持。


我的微信号:Bamia2(我家老大小包子Baron、老二小团子Mia的英文名组合),微信号的二维码如下:




~~~~~~~~~~~~~~~~~

作者介绍:徐桂凤,儿童心理医生,曾工作于中国儿童医院,现学习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,结合二宝育儿体会和儿童心理行为工作实践,和大家分享中西结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,每周至少2篇原创育儿文章,陪伴各位父母的育儿路。    


“育儿育己,共同成长”   欢迎各位在此公众号内分享自己的育儿体会和经验,我会定期整理发出,和更多的人共享。 有育儿问题可直接下载“妈咪知道”手机app找我免费咨询。


本文独家首发于【妈咪知道】,【妈咪知道】平台致力于为妈妈、宝宝提供最专业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,产科、儿科问题,一键咨询,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;发布最新孕育资讯,全面、科学、实用!帮助妈妈解决在孕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。


欢迎个人分享转发,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请不要随意转载,谢谢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